返回列表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個階段的設計師,為什么光做界面肯定是不行的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-07-11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鎮雷:剛做設計的時候,師傅教我們設計師不要過多的影響業務,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(產品經理/運營)去考慮。舉個簡單的例子,當設計界面時,我們只確定框架,如這里是一個可以填寫文案的區塊。但具體里面寫什么,表達什么意思,都交給業務去判斷,最多參謀參謀用戶是否能理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像裝修房子一樣,房間結構是基礎,哪里可以掛畫、哪里可以放桌子,這都是很早就確定的。但掛什么風格的畫、用什么顏色的墻紙、放什么樣的家具,卻都由房間真正的主人來決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沒錯,我們并不是真正房子的主人。除了改變內飾,主人甚至還會要求把房子推翻重蓋,結構也不是絕對穩固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樣只追求表面的設計,我做過很多。那時我認為用戶體驗設計(UE)需要的是“專業性”——不能拍腦袋做設計、不能想當然,而是要用數據說話、要在規范和框架內設計、要做好用戶調研和訪談。我們幾乎已經把自己放在了公司這個巨大機器中的一環,真正賣力地去扮演“螺絲釘”的角色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過慢慢地,我能嗅到整個環境和公司對設計師的要求在變,當然也可能,是隨著工作經驗增長,確實在逐漸進入下一個階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光做界面,肯定是不行的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現有規范(i系統、Android)和巨頭產品中,幾乎可以找到所有你想要的交互表達方式。細數手上做過的項目,哪個不是那些零碎組件的不斷組合:文本、圖片、按鈕、表單……而要想跳出框架發明一套新的實現方式又談何容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現有方案能夠支持的前提下,穩步實現就是最經濟高效的做法。這意味著,在純表現形式層面,用戶體驗的準入門檻極低,用過這么多 App 和網站,任何一個崗位都可以對你設計的體驗說上幾句,而你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難以說服對方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,幾乎所有人都在想著如何用最少的時間、最高的效率去解決那些純界面的工作。也正因為如此,招聘時看到你的作品只是在擺放界面,那多半也是沒有機會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畢竟,所謂的體驗絕不僅僅是按鈕在左還是在右,也不是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……在淘寶上買一件商品,你所看到的界面(搜索、商品詳情、購物車、下單……)大概只占整個商業流程的10%,冰上之下則是供應鏈、庫存、渠道等等你所看不見的東西,而它們才是體驗的本質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業務千變萬化,前端萬變不離其宗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兩天和開發同學聊天,他說了一個今年的團隊目標,諸如“如何實現品牌升級云云”,我愣了很久:這個目標放在產品團隊,可能會覺得更加自然。無獨有偶,除了最基本的體驗提效、協作提效之外,對設計師也越來越要求“用設計影響業務”。換言之,這里所有人都在思考業務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乍一看這是好事,因為大家的視野更加開闊了,不僅僅考慮眼前的界面或者代碼,更多考慮的是商業這件事。但問題在于,我們終究不是業務的決策者,也無法獲取足夠的信息。在這個前提下,我們對業務的思考是不全面的、不準確的,甚至可能事倍功半,劍走偏鋒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另一方面,隨著崗位交集的增加,對業務要求的提升,側面反映了“純專業能力”的占比在逐步下降?;蛘哒f,工程師也好,體驗設計師也好,其專業能力已經逐漸和“業務”強綁定了。就像前面第一點所說的那樣,脫離業務做設計,將極度蒼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象一下,就以電商賣貨為例,商業模式發生180度轉彎,前端呈現上卻依然還是那些最基礎的組件。雖然看起來是界面影響著用戶,但實際上,確是商業模式的力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對設計師來說,適應變化是被動的,而產生變化,才是下一個階段對我們的要求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極速變化的行業中,商業才是根本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嚴格來說,商業目標是凌駕于體驗目標之上的,并且這可能對任何產品都適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拿經常號稱依賴體驗制勝的工具產品來說,雖然表面上是拼命迎合用戶需求,做到讓用戶爽,但背后卻可能是“分發渠道拓展”、“獲取人際關系網”、“鏈接一切”等更上層的商業訴求。退一萬步說,獲取足夠多的用戶,也是商業生存的前提(投資者的要求)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再以電商為例就更加清晰——用戶體驗最好的方式大概是免費、大概是自動高亮差評、大概是永遠第一時間送貨上門。為什么做不到?因為生意就是要賺錢,要平衡成本,目標就是讓用戶掏錢,讓用戶爽只是這個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讓很多用戶體驗至上的設計師一下子接受不了,難道不是用戶需求第一嗎?就像上面說的,當然不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 PC 到無線再到未來的 AR/VR,這些東西年復一年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,但是錢的流轉、賣貨買貨、廣告,這些東西卻在百年來都沒有本質的變化。只看當前,形式固然重要,但長遠來看,形式能又最不重要。抓住形式,需要時刻了解行業動態,了解設計和產品趨勢,了解新的競爭對手,這追求的是廣度;而研究商業數據,了解模式背后的運作方式,則是深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隨著年齡的增長,對廣度的追求始終難以保持在一個高的態勢。倒是深度,可能會成為體驗設計的一層壁壘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可以,設計師們都應該從表面轉向業務深處。不僅僅決定樣式,而要參與決定內容,決定內容產生的方式、決定內容的分發方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有抓住冰山之下龐大的本體,才不至于像表面的冰層那般轉瞬消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uisdc.com/next-stage-designer-grow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需求提交表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將您的需求發送給我們COOPERATION NEEDSTO SUBMIT TABLES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武漢市漢陽區龜北路1號漢陽造創意文化產業園7號樓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ddress: Building No. 7,"Made in Hanyang"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 Park,Turtle nRd.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anyang,430050 Wuhan,P.R.China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